大会特邀报告

特邀报告一:人-机-物协同智能


报 告 人:杨天若 教授 海南大学

报告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逐渐成为一个人、机、物紧密耦合的三元混合空间,也称之为信息-物理-社会系统(Cyber-Physical-Social Systems, CPSS)。如何在这个混合空间中为人类提供个性化、前瞻性的服务,是人-机-物协同智能研究的终极目标之一。为此,本报告重点讲述了我们一直从事的人-机-物协同的系统级设计方法,针对人-机-物协同环境中多用户社交情境、系统安全和低功耗等要求,提出了人-机-物协同自动化设计模型。为了实现该模型的自动生成及优化,从数据分析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人-机-物协同系统大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提出了大数据统一表示、大数据分布式计算、大数据增量式计算、多模态分类、多模态聚类、多模态预测、多模态推荐等大数据分析方法, 并重点讨论如何实现安全和隐私保护的系统设计和大数据分析。 依据数据分析的动态反馈结果进一步实现人-机-物协同智能的自适应优化设计. 通过对人-机-物三者的统一描述,自动地进行软硬件资源优化分配及以人为本的主动服务组合, 实现人-机-物协同环境绿色协调统一。

报告人简介

    杨天若,毕业于清华大学获计算机和应用物理双学士,于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获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现任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 IEEE/IET 会士,国家特聘专家,全球高被引学者,ACM 杰出科学家。主要从事人机物系统设计和数据分析的研究。在这些领域中, 共计发表了 200多篇顶尖IEEE和 ACM 汇刊/期刊论文, 其中有7篇文章入选ESI热点(Top 0.1%)文章, 28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Top 0.1%)。同时也是多个国际著名出版社出版的 25 余本学术著作的作者或编者, 在世界 50 多个国际主要学术会议与研讨会上做大会特邀主题报告, 并担任3个IEEE技术委员会主席和多个国际重要学术会议指导委员会主席。曾获得多项国际性奖励与荣誉: 加拿大工程研究院 John B. Stirling Medal 奖章 (2021), IEEE Sensor Council 技术成就奖(2020), IEEE Canada C. C. Gotlieb 计算机成就奖(2020) 等。



特邀报告二:情感智能与心理生理计算

报告人:胡斌 教授 北京理工大学

报告摘要

        心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心理行为与生理反应之间关联性的重要心理学基础学科,通过将情绪活动等心理变化作为自变量,将人体各项生理反应作为因变量,提高心理学研究的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并进一步实现从生理数据来揭示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最终推断出人的心理状态或精神状态。然而,心理活动和生理反应之间的对应关系往往都是复杂的一对多、多对一或多对多关系,很难直接获得理想化的一对一关系。同时,生理测量数据越来越具有“大数据”特点,使得传统的依赖于先验知识的分析方法已无法适用。因此,在生理“大数据”时代,如何从多个角度研究心理和生理间复杂的对应关系,从中找出具有可靠性、复现性、普遍性的一对一关系,就成为心理生理学研究所面临的一大难题。为此,提出了“心理生理计算”这一研究方法,从工程学角度入手,通过将信息获取、计算及分析的思想与方法应用到心理生理学研究当中,分析复杂的心理生理映射关系,实现对不同心理状态更为客观、及时和准确的解释,量化评估以及推理计算,为进一步实现情感智能及精神障碍客观量化诊疗提供了一种工程化的方法。

报告人简介

        胡斌,教授,国家特聘专家,973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教育部计算机学科教指委委员,科技委委员,IEEE Transaction on Computational Social Systems主编,IEEE Transaction on Affective Computing编委等;获2020年甘肃省专利发明人奖、2019年国家专利金奖、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6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014年中国侨界创新人才奖等,入围科睿唯安2020、2021年高被引科学家,被评为202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研究方向为:情感计算,可穿戴计算,心理生理计算。


特邀报告三:也论计算社会科学的一些新趋势

 

报告人:罗家德 教授 清华大学

报告摘要

        从Lazer等人在2009 Science上提出计算社会科学的概念后,十多年来此领域进展突飞猛进,本演讲特别提出此期间的一个重大趋势,即社会科学传统的理论与方法正在和大数据挖掘和预测模型建模深度融合。Blumenstock等人在2015年Science上的论文将传统的调查方法与大数据整合,标识著传统社科研究资料与大数据正建构著多种类数据源融合的研究,Jake M. Hofman1、Duncan J. Watts等人在2020年Nature上的论文则提出更高要求,希望以后的研究能够从数据驱动的探索性研究和理论驱动的验证性研究分立区隔,走向双融互补,成为整合型研究。这也是为什么Lazer等人在2020 Science上,再次呼吁跨学门研究的重要性,并警示科研高教体制在支持跨学门研究上的严重不足。本演讲将以研究团队实际研究的案例说明,社科研究方法与大数据挖掘如何融合?以及数据驱动的探索性研究和理论驱动的验证性研究如何互补?并论及其研究过程。

报告人简介

        罗家德,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社会学系与公共管理学院合聘教授、博导, 清华大学社会网络研究中心主任 ,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信义社区营造研究中心主任 , Journal of Social Computing主编,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网暨社会资本研究专业委员会创会主席,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组织与战略管理專业委员会副理事長,以及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社会智能与社会计算专业委员会荣誉副理事长。在学术领域着重于社会网理论研究,社会计算、大数据中的社会网分析,社区营造研究以及自组织过程研究,并将中国社会的“关系” 与“圈子”等特质置于中国本土化管理研究之中,同时将大数据研究应用在社区营造的场景中。专著包括《中国人的信任游戏》、《社会网分析讲义》、以及复杂系统管理学三部曲:《复杂──信息时代的连结、机会与布局》、《中国治理--中国人复杂思维的九大原则》、《复杂治理--个人与组织的进化法则》等书。同时还组织了社区营造研究中心在汶川地震灾区乡村以及北京大栅栏地区从事可持续性发展的社区实验,并举办相关培训,著有《灾区重建纪事》、《云村重建纪事》以及《社区营造的理论,流程与案例 》等学术论著。


特邀报告四:基于进化计算的复杂网络结构表征、挖掘与优化

 

报告人:刘静 教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

报告摘要

        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推动着我们进入万物互联的时代,万物互联构成了各种类型的复杂系统,复杂网络已成为刻画复杂系统各部分间运作关系的有力工具。进化计算是受生物进化过程中“优胜劣汰”自然选择机制和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启发而设计的一类优化方法,已在各种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报告将首先介绍进化计算的基本原理,然后介绍如何利用进化算法来解决复杂网络结构的表征、挖掘与优化等问题。

报告人简介

        刘静,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智能优化与学习、复杂网络系统认知、预测与调控、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工作,已合作出版英文专著3部、中文专著2部、发表国际期刊论文110余篇、国际会议论文70余篇。2015-2020任人工智能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副编,2017-2018任IEEE智能计算学会涌现科技技术委员会主席。已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13年作为第三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4年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创新二等奖(个人奖),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8年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同年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特邀报告五:基于多智能体系统的社会动力学仿真模拟

 

报告人:吕鹏 教授 中南大学

报告摘要

        多智能体仿真(Agent-Based Modeling & Multi-Agent System)愈发成为计算社会科学(社会计算)核心研究利器。在联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复杂性社会系统规律、进行反事实推断、平行社会推演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社会有机体是一个多智能体(多元素)互动的复杂系统。我们基于此进行社会系统仿真,主要包括(1)人类群体行为研究。涉及社会公共安全事件、社会公共安全事件等全过程动态模拟;(2)社会有机体仿真、国家兴衰动力学模拟等内容。研究目标是人类历史上帝国形成、发展、衰落的全生命周期动力学。包括统一帝国的形成、生命周期动力学等。采用生命周期模型、沙堆模型、生态系统ABM模型三种建模视角,探讨东亚儒家文化圈农业帝国(中国、越南、日本等)生命周期动力学过程。三种模型均能够较好地拟合历史上的帝国生命周期规律。

报告人简介

        吕鹏,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自动化系博士后。现为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社会计算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社科重大首席专家、中央网信办“特约研究员”、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员。长期围绕人类群体行为,开展社会计算、人工智能、仿真模拟等开展跨学科研究。重点研究人类行为机理复杂性、多尺度生命周期涌现、社会系统建模仿真、人工智能社会治理等议题。


特邀报告六:科学的科学:大数据下的科学中的规律  

 

报告人:贾韬 教授 西南大学

报告摘要

        记录科研活动的“学术大数据”,为定量地分析科学的产出和回报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数据科学、网络科学,以及人工智能方面的同步发展,为理解数以百万计的数据点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和技术。这些条件催生了以“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交叉研究,形成了以系统为研究视角,以数据驱动,以规律和演化机制为探索目标的研究范式。本报告中,我们将利用Web of Science上的超过3000万篇论文以及它们之间超过5亿条的引用关系,揭示国际科学版图中的“东方-西方”分级现象,探讨其可能对国际科研奖项带来的影响,分析其时间演化规律以及中国的科研产出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报告人简介

        贾韬,西南大学信息化建设办公室主任,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教授。2004年获得南京大学物理专业学士学位,2004年至2011年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Virginia Tech)分别获得工业与系统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物理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2011年至2015年分别在美国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和美国伦斯勒理工大学(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从事博士后研究。贾韬研究方向集中于数据科学和复杂网络,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Nature Communications》、《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学术期刊发表工作。2011年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委颁发的2010年度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2015年获国家人才计划青年项目。